42岁的阿萍因右侧输尿管反复狭窄,右肾出现重度积液,排尿不畅。广州医院泌尿外科曾国华、刘永达教授团队将其阑尾“变废为宝”,修补重建输尿管,解决了长段狭窄的问题。术后经过三个月的观察,阿萍恢复良好,右肾积液转为轻度。术前(左)和术后(右,造瘘管尚未拔除)造影比较,显示阑尾代输尿管通畅尿路狭窄肾积水10年前,阿萍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下段狭窄,尽管反复留置右侧输尿管支架管,接受狭窄段球囊扩张手术,但由于输尿管狭窄部位较长,即使放置支架、球囊扩张,狭窄还是反复出现,导致肾积水、腰部疼痛。长期带着输尿管支架管,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不仅不能剧烈运动,还可能发生尿路感染、疼痛、血尿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她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而且长期放管,肾功能也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今年7月,阿萍来到广州医院复查时发现右肾重度积液,肾积水范围8.8cm×4cm,右肾被挤压变薄,肾功能下降至正常的1/5。泌尿外科刘永达教授对阿萍进行了检查和评估,发现右侧输尿管有5厘米左右的狭窄段,尿液流通不畅,聚集在肾盂内导致了右肾积液。由于狭窄段较长,没有办法直接做吻合手术,需要开展输尿管替代手术以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泌尿外科全科讨论后,为阿萍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右侧输尿管下段狭窄段切开+右侧阑尾代输尿管+输尿管成形术。通俗理解就是,将阑尾“废物利用”,像是打补丁一样“缝补”在输尿管狭窄部位,实现这部分输尿管的扩张,避免后续再出现狭窄的问题。阑尾重建输尿管刘永达教授介绍,该术式有两大优势,一是利用机器人手术系统极好的视觉系统和器械控制系统,增加了手术操作的灵巧性、精确性和协调性,不但手术过程创伤小,还可以更精确地游离、剪裁输尿管和保护输尿管周围的血供,减少吻合口张力,不但可以加快康复进程,还能避免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一是选用自体阑尾补片代替输尿管有独特优势,阑尾管径与输尿管相近,阑尾吸收功能小,且切除阑尾对人体的影响小,出血少。按照计划,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第二天,阿萍就可以下床活动了。出院后,经过三个月的随访,阿萍右侧输尿管顺畅,右肾积液由重度转为轻度,肾功能也在进一步恢复中。刘永达教授表示,由于南方人群结石发病率较高,输尿管损伤和输尿管狭窄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长度小于1厘米的输尿管狭窄,可通过狭窄段扩张或内切开的腔镜手术治疗,但对于长度在1厘米以上的输尿管狭窄,这种治疗效果不理想,需要反复手术更换内支架管,患者不仅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还要定期承受全麻手术的风险。近年来,对于输尿管狭窄、输尿管撕脱病例,在机器人辅助下通过使用长段膀胱瓣、阑尾补片等进行输尿管修复重建,效果理想,提高了这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

江玲

韩文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fwm.com/zcmbzz/12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