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左右各一。左肾上极平第11胸椎,其后方有第11、第12肋斜行跨过,下端平第腰椎。右肾上方与肝相邻,位置比左肾低半个到一个椎体,其上极平第12胸椎,下极平第3腰椎,第12肋斜行跨过其后方。

肾脏的上方借疏松的结缔组织与肾上腺相邻,两者共同由肾筋膜包绕。肾脏的内下方以肾盂续输尿管。在内侧,左肾有腹主动脉,右肾有下腔静脉,内后方分别为左、右腰交感干。肾脏的前方被腹膜覆盖。

肾脏的毗邻关系:左、右肾不相同,两肾的后方均贴近腰方肌、腰大肌。右肾上2/3接触肝右叶,下1/3接触结肠,内缘接十二指肠;左肾上1/3接触胃,中1/3贴靠胰,下1/3接触空肠,外缘上可接触脾,下可接触结肠。

肾脏的分段,如图:

肾脏数目异常

双侧肾缺如见于无头怪胎,出生时已死亡或生后数分钟至数日死亡。无临床意义。

独肾代偿性肥大,体积可达正常肾脏的两倍。伴膀胱三角区一侧不发育,同时无输尿管开口,即使有,输尿管也发育不全。如肾功能正常,不影响寿命。

重复肾脏多与同侧肾脏的实体融合成一体,但有两个肾盂和输尿管。

附加肾,未融合在一起的多余第三个肾

先天性肾脏畸形肾脏结构异常

肾脏不发育可为单侧或双侧,肾实质仅有少许肾小管,肾无功能。

2.肾发育不全肾没有充分发育,肾脏体积小于正常50%以上,但肾单位及分化正常仅有少许泌尿功能。如两侧肾均发育不全,常出生后不久便死亡;如单侧肾发育不全,多因伴有同侧肾动脉发育不全和硬化而有高血压。患肾切除后,血压可恢复正常。健侧肾脏常代偿性增大。

3.肾脏增生或肥大代偿性肥大见于对侧肾脏缺如、不发育或功能下降20%以上时,肥大是指肾小球及肾小管形态上增大,数目不增加。增生是指肾单位数目增多,仅在出生前发生。

4.肾囊肿

5.多囊肾

多囊肾有两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婴儿型)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成年型)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常合并多囊肝。

先天性肾脏畸形肾形态异常

1.短、长、圆形或叶状肾临床意义不大。

2.马蹄肾两侧肾脏的上极或下极在体中线融合,下极融合占90%以上。有时可并发肾盂肾炎、肾结石及肾积水。体检时常可触及肾脏,静脉肾盂造影显示双侧肾脏融合。因为肾脏位置较低,输尿管短,易受压,使尿流不畅,所以容易发生肾积水、结石、感染等。另外,这种患者多有肾脏旋转不良,或多支肾动脉。患者常有腹部或腰部疼痛,疼痛剧烈时可考虑输尿管松解术、肾脏固定术等,必要时做输尿管导尿或肾盂冲冼等。一侧肾功能严重受损者,需做患肾切除。

3.盘形肾脏(双肾上极与上极、下极与下极融合)、乙状肾(一侧肾下极与另一侧肾上极融合)、块状肾(双肾完全融合),均甚少见。

先天性肾脏异位

1.简单异位肾(一侧性或双侧性)肾脏异位于腹腔内,位置固定,常伴有肾异常旋转,可压迫肠道、血管、神经、膀胱及子宫,引起相应的症状。

2.横过异位肾一侧肾跨过中线,移位到对侧。

3.胸内肾少见。

异位肾①交叉异位肾,也称逆返异位肾。一侧肾脏位于对侧,血管输尿管位于原侧,都伴有旋转不全;②盆腔肾:肾位于盆腔,体积小,输尿管短小;③胸内肾:穿过横膈进入胸腔,临床罕见。

4.游走肾与肾下垂肾脏在正常呼吸时移动的幅度超过3cm。较常见。

游走肾:

正常肾位置是肾门相当于第一、第二腰椎横突,侧略低于左侧。立位时,肾可下降2~5cm,约相当于一个椎体,超过此范围者,称为肾下垂。少数患者,肾被腹膜包裹而肾蒂松弛,能在腹部范围移动,有的甚至降到下腹部或骨盆内,或跨过中线到对侧腹部,此类肾下垂称游走肾,一般多见于右侧。主要症状为腰痛,因输尿管弯曲可导致肾积水或上尿路感染。常并发肾脏发育不全,肾旋转不良,肾血管畸形及输尿管过长等异常。

肾下垂:

女性多见,其发病率可达18%。可为先天性,但大多数是后天性,多见于体重显著减轻者或多产妇,乃由于肾周围脂肪减少及维持肾脏于正常位置的软组织乏力所致。当患者于直立位时,肾乃下垂。一般以右肾常见,多无临床症状;下垂严重者(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肾盂平第4腰椎或以下)偶可引起肾静脉及输尿管折曲,发生暂时性肾瘀血或肾积水。静脉肾盂造影,在卧、立位分别照片,可以确诊(直立位肾下降超过1.5个椎体)。B超检查亦可协助诊断。

一般根据立位静脉肾盂造影将肾下垂分为Ⅳ级:

Ⅰ级:肾盂平第3腰椎;

Ⅱ级:肾盂平第4腰椎;

Ⅲ级:肾盂平第5腰椎;

Ⅳ级:肾盂平第5腰椎以下。

先天性肾盂的异常正常肾盂分型:1.常见型肾盂2.分支型肾盂3.壶腹型肾盂异常肾盂:

1.蜘蛛状肾盂肾盂细长,肾盏如蜘蛛腿,X线检查有时难与肾肿瘤压迫者相鉴别。

2.肾外肾盂常并发于融合肾等肾畸形中,静脉肾盂造影可确诊,易尿路感染。

3.先天性肾积水先天性肾积水(congenitalhydronephrosis,CHn)指胎儿期就存在的肾集合系统异常扩张。可见于先天性输尿管肾盂接合处狭窄等情况,可为单侧性或双侧性,静脉尿路造影,必要时逆行尿路造影可确诊。国际胎儿泌尿协会定义胎儿24周之前肾脏集合系统分离超过0.5cm,而24周之后和新生儿期分离超过1cm为肾积水的诊断标准。先天性肾脏畸形肾血管异常

肾循环的轻微变异是相当常见的。

正常肾动脉(一级支)入肾门之前,多分为前、后两干(二级支),由前、后干再分出段动脉(三级支)。在肾窦内,前干在肾盂的前方,发出上段动脉、上前段动脉、下前段动脉和下段动脉。后干在肾盂的后方,入肾后延续为后段动脉。

肾内的静脉与肾内动脉不同,有广泛吻合,无节段性,结扎一支不影响血液回流。肾内静脉在肾窦内汇成2或3支,出肾门后则合为一干,走行于肾动脉的前方,横行汇入下腔静脉。肾静脉多为1支,少数有2支或3支,多见于右侧。

正常肾静脉:

1.肾动脉的分支异常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异常。

2.肾动脉异位85%的肾具有一根肾动脉,所谓“多发肾动脉”是指任何一个肾由多根肾动脉供应;所谓异位血管又称迷走血管,是指非来源于主肾动脉或主动脉的血管;异位血管除异位肾、融合肾和马蹄肾外是较罕见的。肾血管异常有时可导致肾血液灌注不足及肾发育障碍。

3.副肾动脉又称附加血管,是指2根以上的血管供应同一个肾节段,多见于左侧及肾下极。可引起输尿管肾盂连接处梗阻,引起肾盂积液。

4.肾动脉瘤,常位于肾动脉的分支处,可引起高血压。动脉瘤可自发性破裂,特别是在妊娠时尤易发生。

5.先天性动静脉瘘较罕见,可引起高血压。

CT增强检查发现右肾水平有一巨大动静脉瘘,右肾动脉动脉瘤样扩张,血流进入显著扩张的右肾静脉和下腔静脉,深静脉内造影剂密度与主动脉和动脉瘤内造影剂密度一致,证实动静脉瘘。

6.先天性肾动脉狭窄:是由纤维肌性发育不全引起引起的一种肾血管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和缺血性肾病。

肾动脉狭窄及肾缺血改变

知己医影将定期发送医学影像及相关内容。

如对本







































长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fwm.com/zcmbwh/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