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细菌性膀胱炎常继发于某些全身性疾病或下尿路病变,也可以是上尿路感染的迁徙结果。可以是一种致病菌的持续感染,也可以是不同致病菌的再感染。女性多见,部分有急性膀胱炎的病史。
如何诊断患有慢性细菌性膀胱炎?
01
症状
(1)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后尿意不尽感。但膀胱刺激征常较轻,病程进展缓慢。
(2)耻骨上膀胱区隐痛不适,膀胱充盈时更明显。
(3)可有镜下血尿,但肉眼血尿少见。
(4)注意了解有无引起慢性膀胱炎的全身性诱发因素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等疾病的相关症状。
02
体征
慢性膀胱炎本身常无特殊体征,但应注意了解有无引起慢性膀胱炎的各种常见诱发因素。
(1)女性应了解有无处女膜伞、尿道口‐处女膜融合症、尿道肉阜、尿道息肉、尿道旁腺囊肿、宫颈炎、阴道炎、前庭腺炎等。
(2)男性应了解有无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附睾炎、尿道狭窄、包茎、包皮炎等。
03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尿中可发现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尿细菌学检查可能找到致病菌。但发作间歇期,尿常规、尿细菌学检查都有可能为阴性。
(2)生化检查:了解有无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等疾病。
04
辅助检查
(1)B超、腹部平片及排泄性尿路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了解有无尿路解剖畸形、结石等。
(2)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黏膜特别是三角区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增多,有时可见散在小出血点。同时,要了解有无尿道狭窄、膀胱颈抬高、膀胱结石、膀胱憩室等病变。
慢性细菌性膀胱炎容易与结核性膀胱炎、女性尿道综合征等相混淆,注意加以鉴别。
鉴别诊断
结核性膀胱炎:严重时有明显尿频、尿急、尿痛,同时有全身性结核病的症状如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等;一般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尿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50%~70%病人尿中可找到抗酸杆菌。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肺、肾、输尿管等结核病变的依据。
治疗原则
01
解除病因
解除引起慢性膀胱炎的诱发因素,如控制糖尿病,治疗宫颈炎、阴道炎、前列腺炎、包皮炎;手术纠正尿道外口或周围的解剖异常,如尿道肉阜或息肉摘除术、尿道外口成形术、尿道旁腺囊肿摘除术等;解除尿路梗阻、消除结石。
02
应用抗生素治疗
选用敏感抗生素,使用足够长的疗程。具体方法可参考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对慢性膀胱炎病人应先留取清洁中段尿行细菌学检查后,再应用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切不可盲目使用抗生素。(需遵医嘱)
03
局部治疗
必要时可行膀胱灌洗疗法:常用灌洗液为1%呋喃西林溶液ml或生理盐水ml加庆大霉素40万U,灌入膀胱保留30分钟后排出。灌洗后可再灌入5%弱蛋白银30ml及2%奴佛卡因2ml以保护膀胱黏膜。(治疗请遵循医嘱)
不根据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疗程不足、频繁或随意更换抗生素等不规范行为是造成慢性膀胱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
出院后注意事项
(1)慢性膀胱炎的病人,在其急性膀胱炎症状得到控制后,应给以较长时间的抑菌治疗,如预防性小剂量的口服磺胺类或呋喃类抗菌药物可使再感染的机会减少95%。
(2)病人可以根据既往发病时的症状,在出现再感染的预兆时,自行口服一次性剂量的抗生素也可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3)如果膀胱炎的复发与性生活有关,则应注意性生活前、后夫妻双方外生殖器的清洗,性生活后多次排尿和口服一次剂量的抗生素,可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乡村医生诊疗常规.下卷》
作者:文格波
看到下面的“阅读原文”了吗,点击一下为人卫健康投上宝贵的一票吧,只需一步无更多操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fwm.com/zcmbzl/1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