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往往需要口服药物治疗。但人们在服药时,只知道将药物吞咽下去,至于喝水多少和水温高低,并没有加以注意。其实,许多口服药物对喝水量及水温是有讲究的。服药时喝水不当,不仅会影响药效,而且可能损伤身体。

一多喝水:减少药物副作用和促进药效

1.祛痰药。感冒后出现支气管炎,或原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引起的咳嗽,咳黏稠痰,这时需要吃点溴己新、沐舒坦或羧甲司坦、安普索等祛痰药。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破坏痰液中黏性成分,将黏稠的痰液溶解成流动的痰液或使痰的黏滞性降低而易于咳出。在服药的同时多喝些水,有助于稀释痰液,可增加祛痰药的效果,更利于把痰排出体外。

⒉退烧药。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泰诺林、美林及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退烧药主要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加速皮肤排汗而带走热量来降低体温,同时发热本身也会加速体内水分蒸发,故容易出现体液不足。因此,服退烧药期间多喝水可及时补充丢失的体液,以调节身体内水分平衡,能有效预防脱水的发生,并可帮助体内毒素及药物残余的排泄,有益病体康复。

⒊磺胺药。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片、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噻唑片等)具有抗菌谱广、性质较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但这类药有个较为突出的缺点,就是容易引发尿路磺胺类结石。磺胺药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尤其在酸性环境里容易析出结晶,在肾脏或输尿管中形成结石,堵塞输尿管。不过,只要服药期间多喝水就能有效预防结石的发生。另外,若能同时服点苏打片或适当喝些苏打水碱化尿液,对避免出现结石更好处。

⒋痛风药。痛风患者常用的别嘌呤醇、丙磺舒、秋水仙碱等药物,其作用是通过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以降低血中尿酸值及减少尿酸在关节及肾脏的沉积、抑制粒细胞游走或抑制嘌呤代谢而达到治疗目的。所以,服用此类药物期间适当多喝水,能增加尿量多排尿酸,不仅可帮助缓解病情,且有预防尿路尿酸结石的形成。

⒌其他药。在服用平喘药(如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片、色甘酸钠胶囊等)、抗病毒药(如吗啉胍、阿昔洛韦、聚肌胞苷酸等)、抗结核病药(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骨钙调节药(如依膦、邦得林、迪盖钠等)、排尿结石药(如消石片、石淋通、排石冲剂等)和各种抗生素等药物时,也应该多喝水,以减轻肾脏的额外负担,降低对肾脏的毒副作用。

二少喝水或不喝水:避免影响药物疗效

1苦味健胃药。常见如龙胆酊、龙胆大黄酊及健胃散等,用于脾不健运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它们主要是借助于其苦味刺激舌头的味觉(味蕾)感受器和末梢神经,反射性促进胃液的分泌,达到增进食欲、消化食物之目的。故服用后不宜立即喝水,以免冲淡苦味而降低健胃效果。一般来说,服药至少半个小时后才可喝少量水以去除口腔异味,但也不宜喝水太多。

⒉止咳药。常见如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川贝止咳露等,这些药物都比较黏稠,服用后药物会黏附覆盖在咽喉部,形成保护性薄膜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起到减少感觉神经末梢刺激和消炎作用而达到降低咳嗽频率或止咳目的。服这类药后不宜马上喝水(尤其是热开水),以免把咽喉部药物冲掉,或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保护性薄膜被破坏,影响药效的正常发挥。一般要求服药后至少5分钟内不喝水,最好隔半个小时再喝,以提高疗效。

⒊保护胃黏膜药。常用如甘珀酸、硫糖铝、思密达、胃膜素、奥美拉唑、氢氧化铝凝胶、枸橼酸铋钾、碱式碳酸铋、胶体果胶铋、胶体(态)酒石酸铋等,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这类药物进入体内后,会在受损的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使溃疡面免于胃酸、酶及食物等侵蚀,并恢复其原有功能。因此,保护胃黏膜药最好空腹饭前一小时服用或睡前服用,且注意少喝水。否则药物被稀释,保护膜变薄,影响应有疗效。对于颗粒冲剂胃黏膜保护药,加水不宜过多;一些片剂只要用水把药片送服吞下即可,不能再多喝水;有的胃药则应直接嚼碎吞服(患者用药前要看清说明书上标注的特殊服用方法)。如果想喝水,建议在服药半小时后,待保护膜稳定或达到药物作用时间后再适量喝水。

⒋口腔含药。常见如草珊瑚含片、咽炎含片、锡类含片、银黄含片、西瓜霜含片、替硝唑含片等。这类药物含服后有效成分会黏附在咽喉及口腔部,直接作用于病灶而达到杀菌消炎目的,故服药后30分钟内也不宜喝水,以维持药物有效浓度,发挥最大治疗作用。

⒌其他药物。某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需要含在舌下发挥最大、最快的效果,如硝酸甘油、硝苯地平、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卡托普利(用于紧急降压时)等,最好嚼碎后通过舌下含服,由舌下静脉直接吸收药物以达速效。用水送服,则见效慢且易使药效大打折扣。

三忌热水:防止药物失去应有作用

⒈助消化药。常用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这类药物中均含有帮助消化的酶类,而酶是一种活性的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而失去催化剂作用,达不到助消化之目的,特别是水温达到70摄氏度,就会使其完全失效。因此,服用这类助消化药的时候,要注意水温不能太高,以40摄氏度以下的温开水为宜。

⒉胶囊药。用胶囊装的药物,通常都是对食道和胃黏膜有刺激性的粉末或颗粒,或口感不好、易于挥发、在口腔中易被唾液分解,以及易吸入气管的药。这些药装入胶囊,既保护了药物药性不被破坏,又保护了消化器官和呼吸道。另外,有些药物需要在肠内溶解吸收,胶囊使药物不被胃酸破坏。还有部分胶囊药物则是缓释胶囊,需要完整吞服后才能长时间发挥药效。这些药物外面的胶囊,一般是由明胶所制成的。热水送服往往会导致胶囊外壳提前溶化,从而降低药物效果或增加刺激性。

⒊活菌制剂药。活菌的特性是怕光、怕湿、不耐热,因此,这类药物不宜用热水送服,建议用凉白开(或低于40摄氏度的温开水)送服。常用的活菌制剂药有乳酶生,含粪肠球菌;乳酸菌素片,含乳酸菌;整肠生,含地衣芽孢杆菌;常立宁,含酪酸梭菌;妈咪爱,含粪链球菌;美常安,含枯草芽孢杆菌;促菌生,含蜡状芽孢杆菌;金双歧,含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肠球菌。还有丽珠肠乐、米雅、双歧三联活菌、贝飞达及复合乳酸菌胶囊(聚克)等,也都是含有相关活菌的制剂。注意:乳酶生、双歧三联活菌、丽珠肠乐等不耐胃酸,宜饭后服用;美常安、聚克等肠溶制剂应整粒吞服,不可嚼碎服用。

⒋清热中成药。凡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内热、火毒、湿热、瘟疫等多种里热证的中成药,统称为清热类中成药。常用有上清丸、牛黄解毒片、龙胆泻肝丸、清胃黄连丸、清肺抑火丸、导赤丸等。中医认为,对燥热之症如发烧、上火等,用凉开水送服可增加清热药物的效力。

⒌维生素C。维生素C是水溶性制剂,性质不稳定,遇热之后容易被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故同样不宜用热水送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fwm.com/zcmbzl/11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