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感染
原因:
脊髓损伤后支配膀胱的周围及中枢神经发生病变,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或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排尿功能障碍,膀胱内残余尿形成利于细菌繁殖,相对抗菌能力差的膀胱容易引起感染;间歇导尿间隔时间过长,致过度充盈影响膀胱的血液供应;反复插尿管、无菌操作不严也可发生泌尿系逆行感染。
护理对策:
重视会阴部的清洁护理,减少因会阴部细菌上行感染的可能性,尤其是女性患者尿道短,易发生上行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控制适当的导尿次数,一般每隔4-6h导尿1次,每日不超过6次。每次导尿前嘱患者按摩膀胱区或进行翻身,以利于膀胱内尿液沉渣排出。必要时可以使用抗感染药物对已存在的泌尿系感染进行彻底治疗。
尿道黏膜损伤
原因:
插管技术掌握不熟练、导尿管前端未充分润滑、尿管选择型号过粗、尿道狭窄等,导尿时可使局部黏膜水肿破损;导尿次数过多加重尿道损伤。
护理对策:
导尿过程中尿管型号要适宜,对成年男性患者选用12或14号尿管为宜,女性尿管可略增粗;注意充分润滑导尿管,尽量选择亲水性好、摩擦系数低的尿管。在每次导尿前最好使用膀胱容量测定仪监测患者膀胱容量,减少导尿次数。导尿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尿道黏膜上皮。
泌尿系统结石
原因:
由于患者外伤手术后长期留置尿管及间歇导尿后残余尿量过多等原因使尿内盐类结晶析出,久之连接形成弧形片状或管状结石;泌尿系统反复感染易于产生感染性结石;脊髓损伤后继发的尿酸排出增加也利于结石形成。
护理对策:
严格控制患者饮水量mL/d,导尿前按摩膀胱区可使附着在膀胱内壁的沉淀物排出,降低结石发生率。在治疗过程进行膀胱冲洗,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泌尿系反复感染。
肾积水
原因:
由于过多的残余尿使膀胱三角区肥厚及逼尿肌痉挛,膀胱内压力长期升高,导致输尿管膀胱连接处代偿失调而产生反流,引起肾积水。
护理对策:
定期复查泌尿系B超,控制间歇导尿次数,每次导尿量mL,导尿末用空心拳挤压膀胱区,减少残余尿,并使尿液残渣完全排出。
井永敏,丁俊琴,曹志坤,等.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31(5):-.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fwm.com/zcmbwh/1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