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第13周至27周末为中期妊娠,第28周以上为晚期妊娠,第37至42周为足月妊娠,第42周以上为过期妊娠。通过CHISONiVis30四维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了解胎儿各器官构造及羊水、胎盘等情况。妊娠13~16周胎儿全身发育已趋完善,自16周起,几乎所有晚期能够观察到的器官结构采用高分辨力的探头都可观察到。17周以后阴道扫查已不能观察到全身情况,只能应用经腹观察,但图像不如经阴道扫查清晰。

胎儿颅脑横切面因胎儿体位的关系,胎儿颅脑横切面最容易获得,而一系列的胎头横切面也是显示颅内结构最重要的切面。将探头置于胎头一侧,声束平面垂直于脑中线,自颅顶向颅底横向扫查可获得一系列颅脑横切面。在胎儿颅脑检查时,最重要、最常用的横切面有丘脑水平横切面、侧脑室水平横切面和小脑横切面。

丘脑水平横切面(双顶径与头围测量平面):标准平面要求清楚显示透明隔腔、两侧丘脑对称及丘脑之间的裂隙样第三脑室,同时,颅骨光环呈椭圆形,左右对称。在此平面内主要可见到以下重要结构:

脑中线 在此切面上脑中线居中,不连贯。

透明隔腔(CSP)在脑中线的前1/3处,呈长方形的暗区,即为透明隔腔(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第五脑室)。CSP位于两层透明隔之间,前部为胼胝体膝部,上方为胼胝体干,后为穹窿柱与胼胝体的汇合点,下方为胼胝体嘴部和穹窿体部。分隔侧脑室中央部的隔膜称为透明隔,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的腔隙即为透明隔腔,正常时不超过10mm。丘脑图像中央可见中线两侧对称的卵圆形低回声区结构,即丘脑。

第三脑室两侧丘脑中间的缝隙为第三脑室,其宽度正常时小于2mm。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丘脑和下丘脑间的狭窄腔隙。向前经室间孔通向侧脑室,向后经中脑导水管通向第四脑室。大脑及大脑外侧裂可清楚显示。侧脑室水平横切面:

在获得丘脑水平横切面后,声束平面平行向胎儿头顶方向稍移动或探头由颅顶部向下方平行移动,即可获此切面,这一切面是测量侧脑室的标准平面。

在此切面上,颅骨光环呈椭园形,较丘脑平面略小。侧脑室后角显示清楚,呈无回声区,内有强回声的脉络丛,但未完全充满后角。图像中央尚可显示两侧部分丘脑,脑中线可见。侧脑室额角内侧壁几乎和大脑镰相平行,枕角向两侧分开离脑中线较远。测量枕角与额角的内径可判断有无脑室扩张及脑积水,整个妊娠期间,胎儿侧脑室枕角内径均应小于10mm。中孕期,由于侧脑室内脉络丛呈强回声,其远侧的大脑皮质回声低或极低,应注意和侧脑室扩张或脑积水相区别。侧脑室内有含丰富糖元的脉络丛,脉络丛(choroidplexus)是由软脑膜与室管膜直接相贴,突入脑室形成的皱襞状结构,见于第Ⅲ、第Ⅳ脑室顶和大部分侧脑室壁,软脑膜含有丰富血管,室管膜形成脉络丛上皮,可分泌出脑脊液。脑脊液含有较高浓度的Na+、K+和Cl-以及少量蛋白质、少许脱落细胞和淋巴细胞,为无色透明的液体,由蛛网膜粒吸收入血,这样脉络丛上皮不断分泌脑脊液,又不断回流入血液,使脑脊液的产生与回流达到平衡。小脑横切面:

在获得丘脑平面后声束略向尾侧旋转,即可获此切面。此切面的标准平面要求同时显示清晰的小脑半球且左右对称以及前方的透明隔腔。在此切面上小脑半球呈对称的球形结构,最初为低回声,随着妊娠的进展其内部回声逐渐增强,晚孕期显示出一条条排列整齐的强回声线为小脑裂,两侧小脑中间有强回声的蚓部相连。蚓部的前方有第四脑室,后方有后颅窝池。

小脑横径随孕周增长而增长。在孕24周前,小脑横径(以毫米为单位)约等于孕周(如20mm即为孕20周),孕20-38周平均增长速度为1-2mm/周,孕38周后平均增长速度约为0.7mm/周。其他颅脑横切面:

近颅骨顶部横切面:获得侧脑室平面后,声束平面继续向胎儿颅顶方向平行移动,可显示近颅顶部横切面,在此切面上颅骨呈小而类圆形强回声光环,大脑镰和大脑中央裂居中,连接前后,呈线状强回声,称为脑中线。中线外侧的无回声为侧脑室顶部,体部外侧的强回声为大脑白质深静脉,引流侧脑室周围白质的静脉血流。

颅底横切面:

在获得丘脑水平横切面后,声束平面略向颅底方向平行移动即可显示颅底横切面,在此切面上可见到大脑脚、第三脑室、侧脑室下角、WILLS环等结构。胎儿颅脑矢状切面:

胎头的矢状切面和冠状切面经腹部超声较难显示,但在头位时很容易在经阴道超声下显示出来。臀位时或其他胎位时,如果胎儿头顶部贴近母体腹侧,则经腹部超声可较容易地显示这些切面,主要有正中矢状切面及旁中央矢状切面。正中矢状切面:

正中矢状切面可以显示出许多结构,尤其是经胎头横切面不易完全显示的胼胝体和透明隔腔,在正中矢状切面上可清楚显示出来。胼胝体呈月牙形低回声结构或两条平行的强回声光带,位于透明隔之上,前方为膝部,中段为干部,后方为压部,在孕12周时从胼胝体头侧开始发育,至19周左右胼胝体完全形成,胼胝体上方为扣带回(gyruscinguli),越靠近妊娠足月时,扣带回越明显。此外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后颅窝池等亦可在上切面上显示。旁中央矢状切面(侧脑室矢状切面):

在此切面上侧脑室呈“C”形,开口向面部。脉络膜位于侧脑室内。表现为“C”形的均质强回声。在“C”的中央为低回声丘脑,“C”的周边为大脑。侧动探头可显示侧脑室前角、体部、后角及下角。胎儿颅脑冠状切面声束平面从前向后可显示一系列冠状切面,其中主要冠状切面有侧脑室前角冠状切面、侧脑室体部冠状切面及侧脑室下角冠状切面。侧脑室前角冠状切面

此切面上除可显示额叶外,尚可显示下述重要结构:(1)侧脑室前角,内充满液体,呈裂隙样无回声暗区。(2)胼胝体:位于中央,呈薄带状低回声。(3)扣带回:位于胼胝体上方。(4)透明隔腔:在双侧脑室前角之间,胼胝体下方,呈无回声区的结构。(5)尾状核:在侧脑室外下方与其紧邻的低回声结构。

脊柱是由椎骨、骶骨和尾骨借韧带、椎间盘及椎间关节连接而成,位于背部中央,构成人体的中轴。

椎骨包括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尾椎3-5块。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尾椎骨也合成1个尾骨。每块椎骨有三个骨化中心,即两个后骨化中心和一个前骨化中心。一个典型的椎骨是由前方的椎体(前骨化中心)、后方的椎弓(后骨化中心)和两个横突及一个棘突所构成。椎体呈圆柱形,内部是骨松质,外表有薄的骨密质,是椎骨的主要承重部分。椎弓呈弓状,位于椎体后方,并共同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起来构成贯通脊柱全长的椎管,容纳脊髓。约在孕8周,下部分胸椎和上部分腰椎首先骨化,然后以此为中心向脊柱的头尾侧进行椎体的骨化。骶尾部脊柱在孕17-18周后才骨化,故孕18周以前发生的骶尾部的脊柱裂不易诊断。在孕12周后便可清晰显示脊柱,上端以胎头枕骨为界,下端以坐骨结节中心为标志,脊柱检查要经矢状切面、冠状切面、横切面多个角度认真、全面地观察。脊柱矢状切面检查:

孕20周以前,矢状扫查可显示出脊柱的全长及其表面皮肤的覆盖情况。在此切面上脊柱呈两行排列整齐的串珠状平行光带,从枕骨延续至骶尾部并略向后翘,最后融合在一起。在腰段膨大,两光带增宽,两光带之间为椎管,其内有脊髓、马尾等。脊柱横切面检查:

该切面最能显示脊椎的解剖结构,横切面上脊柱呈三个分离的圆形或短棒状强回声小光团,两个后骨化中心较小且向后逐渐靠扰,呈V或∧字形排列。其中较大者为椎体骨化中心。随胎儿长大,骨化中心与软骨韧带共同组成圆环形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及马尾。脊柱冠状切面检查:

在近腹侧的冠状切面上可见整齐排列的三条平行光带,中间一条反射回声来自椎体,两侧的来自椎弓骨化中心。在近背侧的冠状切面上,脊柱仅表现为由椎弓骨化中心组成的两条平行光带,中央的椎体骨化中心不显示。

注意:

1、正常脊柱矢状切时要显示出第一颈椎与枕骨的三角连续。尾椎处向后稍翘并自然融合,生理弯曲自然顺畅。2、脊柱表面的浅表组织的连续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检查内容,因为无隆起的缺损畸形(如开放性脊柱裂)仅表现为软组织在缺损处的断裂。当脊髓脊膜膨出偏向于某一侧时,只在另一侧矢状切面扫查脊柱就容易漏诊。3、腰椎椎管因腰膨大可以有轻微的增宽,是正常生理变化,不应将其视为病理情况。4、脊柱的尾侧显示较困难(尤其臀位时),可以坐骨骨化中心为标志表明到达脊柱末端。

胎儿面部可通过矢状切面,冠状切面及横切面来检查,可清楚地显示出胎儿的双眼、鼻、唇、人中、面颊、及下颌、耳等(详见第十五章),实时动态扫查时可显示胎儿在宫内的表情(如眨眼)、吸吮等动作。

在横切面上,探头从胎头顶部平行向下推移,可依次显示出胎儿的双眼眶及眼内结构、鼻骨、鼻尖、左右鼻孔、上唇(上唇比下唇更具诊断意义且更易观察)、上牙槽突、舌、咽、软腭、下牙槽突、下颌等。以上各结构受胎位、羊水、脐带、胎儿面部活动等影响,不一定都能显示出来。当羊水适中,尤其当胎儿是仰卧位时,显示以上结构较容易。若不能清楚显示胎儿面部,可让孕妇排空膀胱或慢走15~30分钟,待胎儿体位改变后再重复检查,直到清楚显示为止。唇部扫查要丛唇的最前端开始,这样就不会漏诊较轻度的唇裂。

胎儿骨骼有高对比度,是超声最早能分辨的结构。骨骼和肌肉是由胚胎的中胚层分化产生,骨从胚胎早期由间充质向骨原基分化到发育完善为止,要历时20年以上。骨的发生形式有两种,即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超声不但能显示胎儿骨骼的骨化部分,还可显示软骨部分。正常妊娠32周后在胎儿的骨骺软骨内陆续出现了次级骨化中心,不同部位的次级骨化中心出现的孕周不同,据此可帮助评估胎儿的孕周和成熟度,如股骨远端骨骺的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在孕32-33周;胫骨远端骨骺的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在孕33-35周;肱骨远端骨骺的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在孕36-40周。超声探头在胎儿颈部横切后向下平推,可扫查出在脊柱的两侧前方各有一近似“S”形的强回声并向外后方展开,此为锁骨声像,在锁骨外侧摆动探头可显示出容易辨认的呈三角形的肩胛骨,以此为支点,再向胎儿腹侧旋转探头,即可显示出肱骨。

沿肱骨追踪扫查即能显示尺、桡骨。尺骨较长,上端粗大,下端细小,与小指相连。而桡骨则相反,上端细小,下端粗大,与大拇指相连。尺桡骨可显示出交叉现象。沿尺桡骨向下扫查,即可见胎儿手部,正常时胎手姿势自然呈握拳状,活动时,五指伸开,时可显示手指数目及姿势。

在胎儿膀胱两侧可辨认骼骨嵴。髂骨嵴外下侧有一强回声,以此当支点向胎儿腹侧旋转探头即可显示出股骨全长。也可以沿胎儿脊柱向下纵向扫查直到骶骨。此时常可显示出一侧股骨,再慢慢转动探头显示股骨全长。股骨体后方有明确的声影,声束从股骨内侧扫查时,可以显示出股骨有些弯曲,一般无临床意义,确认股骨后顺着股骨向下再找到膝部,膝部下方即为胫骨与腓骨。胫内腓外,胫端的近端较腓骨的近端要粗大得多。两根骨骼是平行的,不会出现交叉现象。

观察胎儿的胸部最常用的扫查方向是横向扫查,同时纵向切面也有帮助。胎儿胸廓的大小与肺的大小有关,观察和测量胸廓的大小可以间接了解胎儿肺的发育情况。

横切胸腔可见胸廓的形态大小,双侧是否对称,肺的回声强度,心脏大小位置,心脏轴等。

在胎儿胸腔内有两个重要的脏器,肺脏和心脏。中孕期超声检查通常可见胎肺,超声显示在胎儿胸部横切面上,肺脏在心脏两侧,呈中等回声的实性结构,回声均匀,随妊娠进展,肺脏回声渐强,两侧肺脏大小接近(在四腔心切面上右肺略大于左肺),边缘光滑,回声相等,不挤压心脏。

妊娠晚期时,可见肺脏的呼吸样运动。

胎儿肝脏位于胎儿上腹部偏右侧,在晚期妊娠后几周,回声略低于胎肺回声。

肝脏内实质回声细小均匀,可见肝门静脉、脐静脉,脐静脉正对脊柱,不扩张,不屈曲,向上向后走行,入肝组织和门静脉窦,在门静脉窦处与静脉导管相连通,静脉导管入下腔静脉。扫查肝脏时要尽可能多切面进行,以免遗漏肿瘤,尤其在妊娠晚期,肝脏迅速增大,较易发现病变。胎儿胆囊

胆囊在孕24周后即可显示,与脐静脉在同一切面,呈梨形,宽似脐静脉,内透声好,位于中线右侧,与脐静脉成一锐角,近腹壁但与腹壁不相连,无搏动,囊壁回声较脐静脉的管壁回声强,也较厚。胆囊过大者,要注意排除母子RH因子不合致。胎儿胃泡

在孕12周,95%的孕妇即可显示胎儿胃泡。孕15周更清晰,位于左上腹,比心脏稍低处,其大小与形状随被吞咽的羊水量而决定,正常情况下,显示为无回声椭圆形或牛角形结构,蠕动活跃,孕20周后均能显示。若胎胃充盈不良或显示不清时,应在30-45分钟后复查。

胃的横径一般小于2.5cm。有肠道闭锁时,胃泡会明显增大。

肠道中期妊娠时,肠道呈管壁回声略强、内含小暗区的蜂窝状结构,当肠道回声接近或等同或强于脊柱回声,都应进一步追踪观察,若同时出现羊水过多或肠管扩张等情况时,病理意义更大。

中晚期妊娠时,小肠位于下腹中央,结肠位于其周边、胎胃的下方,为无回声管状结构,可识别结肠带,在分娩前几周因胎粪充盈显示更佳。若以上正常位置关系发生了改变,则要仔细分辨是否存在腹壁缺损、脐疝或膈疝。不要把腹腔外的肠管误作外生殖器。

正常情况下,晚期妊娠时结肠内径小于20mm,小肠内径不超过7mm,节段长度不超过15mm,若超过此径不能排除肠道梗阻可能。肠道梗阻表现为近端肠扩张,梗阻发生在越近段越易伴有羊水过多。

泌尿生殖系统胎儿肾脏在孕14周时超声即可显示出双肾,在18周后可清晰显示。正常时双肾紧靠脊柱两旁,低于成人肾的位置,在旁矢状面上呈长圆形蚕豆样,横切时呈圆形,右侧稍低于左侧。最初胎儿肾脏为均匀的低回声区结构。随着妊娠的进展,可见到更为详细的内部结构。等回声的肾皮质包绕在低回声的锥形髓质周围,中央强回声区为集合系统,肾盂呈无回声长条状结构,位于集合系统中央。肾外周为肾周脂肪和肾囊。肾脏大小正常值:孕24周时,肾脏长约2.2-2.7cm。孕32周时,肾脏长约2.8-3.3cm。足月时,肾脏长约3.6-4.1cm,一侧肾周长与腹围比值0.27-0.3。因受母体内高孕激素水平影响,输尿管平滑肌蠕动减慢,可致肾盂轻度扩张分离,出现液性暗区,尤其在膀胱高度充盈时明显,正常时肾盂前后径测量值不超过5mm。肾上腺在孕18周后,在肾脏内侧的前上方可见一弯眉状或米粒状的低回声区,其内部中央有一线状强回声,即为肾上腺。在横切肾脏后稍向上方(头侧)平移探头即可显示。膀胱位于盆腔,呈圆或椭圆形无回声区。正常情况下早孕晚期开始产生尿液,孕13周时可见盆腔中的一个无回声区即为膀胱。正常膀胱每20—45分钟充盈和排空一次,孕15周可清晰显示。膀胱容量不定,过度充盈时,要在30-45分钟后复查以排除尿路梗阻。

中晚期妊娠时,胎儿的尿液产生羊水,羊水量可间接反映胎儿双肾功能,若羊水量少且膀胱不充盈时,一定要仔细检查双肾情况。

在膀胱两侧壁外侧可见两条脐动脉伸向腹壁与脐静脉同行走于脐带中,单脐动脉时,只见膀胱一侧有脐动脉显示。胎儿外生殖器:

男性外生殖器较女胎的易显示。男性外生殖器可显示阴囊、睾丸、阴茎。注意不要将两腿间的脐带、手指、腹腔外的肠道(脐疝或腹裂所致)误作为阴茎或阴囊。孕18周后,阴囊和阴茎可清晰显示。孕22周后,大阴唇可清晰显示。

那么,一起来看看,中晚期妊娠的常用超声参数吧。

双顶径BPD测量切面:丘脑横切平面测量方法:近侧颅骨外缘→远侧颅骨内缘之间的距离(方法有三种,这里就叙述最常用的这种了)测量值:这个现在的B超上都设有测量公式,以下这个表格在无测量公式的机器上可以作为参考头围HC测量切面:同双顶径测量切面测量方法:用电子求积仪(椭圆功能键)沿胎儿颅骨声像外缘(包括头皮)直接测出头的周长

现在较不常用的方法:HC=枕额径(OFD)+双顶径(BPD)x1.6

腹围AC测量切面:胎儿腹部最大横切面,该切面显示腹部呈圆形或椭圆形(受压时),脊柱为横切面,胎胃及胎儿肝内门静脉1/3段同时显示测量方法:电子测量仪(现在B超上都有的)沿腹皮肤测量一周

较不常用方法:测量切面的(前后径+横径)x1.57

股骨长度FL测量切面:股骨干最大长轴切面,且两端呈平行的斜面测量值:测量点应在股骨两端的端点上肱骨长度HL

测量方法同股骨长测量方法。不常用。

羊水羊水指数(AFI)测量方法:以母体脐为中心,分别测量左右四个象限内的羊水最大深度,四个测值的和就是AFI测量值:正常值8-20cm孕37周前AFI≤8,或孕37周后AFI≤5,为羊水过少孕37周前AFI≥24,或孕37周后AFI≥20,为羊水过多羊水最大深度测量方法:寻找宫腔内羊水最大暗区,内不能有肢体或脐带,测量此暗区的垂直深度。

测量值:最大深度≤3.0cm(第六版超声医学上为2.0cm)为羊水过少,≥8.0cm为羊水过多。

胎盘的分级Grannum胎盘分级法将胎盘成熟度分为四级:0级胎盘:绒毛板呈一条光亮直线,实质呈均匀一致细颗粒,见不到基底.多出现孕28周以前.1级胎盘:绒毛板为一轻度起伏亮线,胎盘实质颗粒略粗,回声略强,基底层仍末出现,多出现孕周29-32周.2级胎盘:绒毛板出切迹,延伸至胎盘实质但未达到基底层,胎盘实质颗粒变粗,出现较强的短柱状回声,基底层可出现不规则较强的条状回声,平行靠近肌壁.孕周多在33-36周.3级胎盘:绒毛切迹已达到基底层,胎盘实质出现多个强回声环,内可出现无回声小池,有时可见反光增强的钙化灶.孕周多在37周以后.

长按







































金扬沙银屑胶囊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fwm.com/zcmbjc/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