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本文节选自《核心行业赛道讲》大金融篇5-1《大金融:清北24%毕业生干金融,这个行业赚钱最容易?》,欢迎点击上方听课。

在中国,什么行业赚钱最容易?大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其中一定少不了一个行业,就是金融。

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北大清华年的毕业生24%干金融去了,流入到制造业是4%,搞科研的是11%”。而矛盾的是,北大清华学金融财经专业的人本身不到5%,尤其是清华,本来是一个偏理工科的院校。

这说明,大量非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涌向了金融行业,因为金融行业的收入的确是高。不管是酷炫的互联网,还是传统的制造业,似乎都没有做金融的钱来得容易。原来我一直身处金融业之中,感受并不明显,但后来创业之后涉足一些其他行业的业务,感受越来越强烈,而大部分的金融同行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正因如此,金融业过去也的确吸引了最多的顶尖人才。

从宏观上的数据来看,过去中国的金融业的确享受了不太正常的超额收益。年A股市值最大的前10大公司有7家来自金融业,净利润最高的前10大上市公司中前9名全部来自金融业,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量虽然只占A股的3%,但他们创造的利润占比却接近50%,以前这个比例甚至接近60%。

尤其是银行业,上市公司数量不到全市场的1%,但年创造了1.7万亿的净利润,占整个A股市场的40%以上,仅工商银行一家的净利润就达到了惊人的亿,相当于7.6个消费龙头贵州茅台,58.9个医药龙头恒瑞医药,71.9个科技龙头宁德时代。所以原来在券商做研究的时候,大家都习惯把金融业剔除掉来做分析,因为它的占比实在太大,和其他行业完全没有可比性。

为什么金融业赚钱能力如此惊人?原因就在于过去十年超常规的金融化红利。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你会用什么词?

很多人会说城镇化,因为他们看到了房地产的大牛市,也有很多人会说全球化,因为我们的确是全球第一大顺差国和出口国,甚至还有很多人会说互联网,因为互联网的确在过去几年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

但在我看来,所有一切都抵不过一个词:金融化。不管是房地产、基建、制造业还是互联网,背后都离不开金融的推动。如果没有金融的放大,这些行业的增速都要大打折扣。

我讲一个数据大家就明白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到年达到了惊人的8.4%,不仅明显超出国内的房地产业,而且还显著地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美国只有7.2%,日本韩国德国等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只有4%左右,我们的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美国在年金融危机前的7.6%和日本年代泡沫崩溃前的6.9%的高点。

这个数据直观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的金融业过去这些年跑得有点太快了,几乎把实体经济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这就是典型的资产泡沫的特征。所以金融化红利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泡沫化的红利。

大家不要觉得我危言耸听,因为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官方的原话。年年中,中央政治局的经济工作会议中罕见地提出了六个字:“抑制资产泡沫”。别说中央如此高级别的会议,即便是平时的媒体报道都不太敢用如此犀利的言辞。

记得当时我还在券商做分析师,一看到这个文件直冒冷汗,这相当于从中央层面给金融市场敲了一个警钟:你们不用争了,现在就是有泡沫,而且要坚决地挤泡沫。

所以年成为了中国金融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年开始,中央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而且由刘副总理直接分管,由此拉开了强化金融监管的大幕,大力度地清理整顿金融体系,目的就是提前排雷,避免最后陷入像年代日本那样的金融危机。

这让金融业的基本面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

第一,不会像原来赚钱那么容易,行业进入成熟后期,增长基本被盖上天花板。宏观经济本身就在下台阶的过程中,金融业还下滑得比实体要快,年金融业占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7.8%,中长期来看还有进一步挤泡沫的空间,如果要形成比较健康的实体经济,这个比例至少要降到7%以下。就A股市场来说,如果其他行业的多家上市公司加起来还不如金融业这多家公司赚的利润多,那很难说我们的转型升级成功了。

第二,不会像原来那么没有风险,金融机构不再是铁饭碗。中国的投资者以前是很幸福的,因为除了股市,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无风险的,而且收益奇高,随便买个信托、P2P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私募产品每年能稳拿10%以上,而且还不违约,这个过程中受益的不只是投资者,还有金融机构,他们也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么高的收益显然是不正常的,就像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的,收益超过6%基本就很危险了,所以从年开始,这种刚性兑付逐渐被打破。

从民企到国企央企,从上市公司到AAA级公司,从北大方正这样的名校校企到地方的城投平台,一个泡沫都跑不了,结果就是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也一个也跑不了。

从财富公司到P2P,从信托到券商,再到安邦这样的大型保险集团,最后甚至连金融体系最核心的银行都开始出问题。年11月,包商银行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对,你没听错,银行也是会倒闭的,而且包商银行的总资产超过亿,不算是一家小银行了。

所以,如果你要投资金融行业或者投身金融行业工作,都必须先认清这两个最基本的基本面。现在的金融和过去的金融不一样了,认清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年的前三个季度,银行在A股所有板块里面几乎排倒数第一。

不过,这并不是说金融行业没有投资价值了。挤出来泡沫,才能看到真正的啤酒,我们依然可以沿着四个逻辑把握金融行业的投资机会。

第一个是周期性逻辑,金融股在两个阶段依然有配置价值。

首先是经济衰退的中后期,这个阶段货币宽松升级,一般会降准降息,流动性扩张,金融股整体受益,最受益的是券商,其次是保险。

比如年四季度,随着经济衰退进入中后期,央行在11月启动降息潮,金融股全面启动,11-12月,券商板块暴涨%,龙头中信证券不到两个月翻了3倍。银行板块涨了45%,保险板块涨了93%,都跑赢了同期沪深的40%的涨幅。

然后是经济复苏期,这个阶段需求回暖,实体融资扩张。作为周期股的一种,金融股也有机会,其中保险和银行较好,因为业务量随经济复苏增加。券商表现会差一些,因为这个阶段牛市进入后期,流动性边际收缩,市场的交易量不像之前那么活跃。

比如-年,经济在前面刺激政策的带动下复苏,银行最高涨了88%,保险最高涨了%,但券商只涨了不到40%。

第二个是抓龙头逻辑,金融行业同样可以出现穿越周期的龙头。

按照我们的行业分析框架,下滑的行业里如果龙头能够持续通过转型升级和品牌优势抢夺其他企业的份额,那它一样可以稳定成长。

大金融同样如此,头部化趋势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监管越来越严的时候。这一轮监管强化之前金融的门槛其实是在降低的,很多小的民营资本都开始玩金融,但现在资本的门槛大幅提高,越大的资本越有优势。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金融机构没有什么机器设备,玩的是钱生钱,这个用来生钱的核心本钱就是自有资本。以前蚂蚁金服可以用1块钱自有的本钱撬动块钱以上的贷款,现在按小贷新规要求杠杆要控制在5倍以内,块钱的贷款需要20块钱本钱,这就相当于一下子提高了资本的门槛。

又比如现在的注册制IPO同时要求券商要参与直投,什么意思呢?就是过去一个券商帮助企业做上市,但自己是不用投资的,这个企业上市之后坑不坑投资者和他没关系,这其实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所以现在监管要求必须跟投,你推荐到资本市场上必须是你实实在在参与、真正看好的企业,这和过去相比无疑也增加了券商的资本消耗,自有资本少的券商根本做不起IPO。

大监管时代金融业必然向龙头集中。从目前的格局来看,银行业的龙头比较清晰,五大国有行是规模最大的,机制不灵活,小银行风险高,所以股份制银行较好.............

本文节选自《核心行业赛道讲》

完整版文稿及音频请扫码解锁

限时优惠价,即将恢复原价

▼▼▼

END

新财学院超级会员请戳这里收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fwm.com/zcmbzz/1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