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三十一难》关于三焦的论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难经》此处所论之三焦是谷物和水液进入和排出人体的通道。上焦的位置在心下至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在膀胱上口。从其解剖学特征来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道和排尿器官。

1.上焦

“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难经·三十一难》)

胃上口连接食管,是接受水谷的地方。说明上焦是心以下,贲门以上的食道段。见图1。

图1中医解剖名词上焦

2.中焦

“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难经·三十一难》)

中焦在胃中脘,“脘”做“脯”讲,脯即肉,胃中脘是指包裹空腔的胃壁,其中的“不上不下”,指中焦不出胃上界,也不出胃下界,这说明中焦并不仅仅是胃。《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说明中焦不但包括胃,还包括与胃并列的器官。

在胃的前后左右,有哪些与胃并列的脏器呢?胃前是腹壁,胃后是胰腺、十二指肠和部分空肠、左肾上腺和左肾,胃左是脾,胃右是肝胆。

根据“三焦者水谷之道路”的说法,肝胆、胰腺、脾和肾上腺都不是水谷的通道,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均没有将肾当做排泄水液的器官,所以肾亦不属于三焦。十二指肠以及胃壁后的部分空肠与胃并列,属于水谷之道路,应包括在中焦的解剖学结构里。故中焦包括胃、十二指肠和胃后的部分空肠。见图2。

图2中医解剖名词中焦

3.下焦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灵枢·营卫生会》)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难经·三十一难》)

“下焦当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一寸。当脐上一寸水分穴之处,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也。水液由是渗入焉。”(《十四经发挥》)

由上可知,下焦在小肠下口,脐上一寸,名为水分穴,是小肠的终点,回肠的起点,亦是膀胱上口。

那么,膀胱上口、小肠下口、水分穴指的是什么?

《灵枢·肠胃》曰:“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意思是说,小肠系于脊上,而小肠的终点、回肠的起点系于脐上。

《难经·四十二难》:“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此文中大肠即上文的回肠)

上文有直径为证,可知中西医所说的小肠、大肠是同一结构,大肠有时又称为回肠。

其中小肠后附脊上,回十六曲,显然指的是西医所说的小肠系膜。

西方医学观察到,小肠系膜附于第二腰椎左侧腹后壁,这一点与古人的描述“小肠后附脊左环”一致。但我们无法发现关于回肠(亦称大肠)附于脐上的解剖学资料。腹腔唯一附于腹前壁的腹膜结构是镰状韧带,内含肝圆韧带,其前部沿腹前壁向下连于脐。

在脐以上,肝圆韧带贴近大网膜,疾病时大网膜与大肠可发生粘连,推断古人将大网膜当做了大肠的系膜,而把肝圆韧带当做是大肠系膜的系带。肝圆韧带位于脐以上偏右,这与《难经》言大肠“当齐右回十六曲”是一致的。《灵枢·肠胃》言,“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也是言大肠外附于脐上。《灵枢·营卫生会》又说,下焦的位置“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也说明水液并不是直接从回肠入膀胱的,而是离开回肠,通过膜原以“渗入”的方式进入膀胱。

虽然小肠的终点,回肠的起点实际在右下腹盲肠处,但其系膜附于脐上,所以将大肠系于脐上的位置定为小肠下口,即水分穴,水液从肠道进入膜原,由此渗入膀胱。

古人认为尿液生成的过程是,回肠中的水液渗入膜原(大网膜),注入脐以上的肝圆韧带,然后沿脐尿管进入膀胱。即“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如图3及图4。

图3小肠下口

图4古人认识的尿液生成途径

《黄帝内经》和《难经》的作者实际上发现了两处水液进入膀胱的渠道:输尿管和脐尿管。它们将输尿管判断为进入膀胱的经脉。凭借基本的医学知识,他们认为人体经过消化剩余的水液从肠道而来,因而试图寻找肠道与膀胱之间的联系。他们在病理解剖中发现,肝圆韧带因炎症与大网膜粘连,而脐尿管因未能完全闭锁而有少量水液,这使他们意识到肠道中的水液可以通过膜原渗入肝圆韧带,再进入脐尿管,最终入膀胱。近年来,医生们在手术中也发现,大多数人的脐尿管其实并不是完全闭塞的,而是有少量尿液存在,脐静脉(肝圆韧带是闭索的左脐静脉)在门静脉高压时也重新开通。这就是古人认为水液从脐尿管渗入膀胱的原因。

《类经》言,“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糟泊由此别行回肠,从后而出;津液由此别渗膀胱,从前而出。”可见,作者也同样认为尿液是从肠道经腹膜渗入脐尿管,再进入膀胱的。

经络学说经过历代医学家的验证,王冰、《针灸甲乙经》的作者皇甫谧,《类经》作者张介宾,《金兰循经》的作者忽公泰,《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滑寿,都未对水液渗入膀胱的过程提出质疑。虽然古人认识到肾有生水的作用,也观察到这些水液进入膀胱,但他们认为肾水入膀胱是助气化,司开合。这种认识可能是因为他们发现,脐尿管一直呈开放状态,水液可以时时渗入;而输尿管至膀胱的入口,常常是关闭的,只是偶尔开放(实际是括约肌作用,膀胱排空时开放,充盈时关闭)。因此认为从肾进入膀胱的水液能司开合,对小便的排出有调控作用。《外经微言》解释道:“盖膀胱为肾之表,故系连于肾,通肾中命门之气,取其气以归膀胱之中,始能化气而出小便也。”

由于没能走出水液从脐尿管进入膀胱的误区,致使《黄帝内经》的作者对尿液生成的认识停留在距真理一步之遥,后世医家又没能纠正这一错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4.三焦的功能

三焦的形态与西方医学的哪个结构相似?这首先要弄清经典著作中三焦的功能是什么。

“焦”的字形,上为鸟,下为火,是用火烧烤食物的意思。焦又同燋,是将肉烤得焦黄美味之意。

“焦”字在现有的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在《黄帝道原经》中,其中谈到“道”,“在阴不腐,在阳不焦”。意思是说,道,在阴不会腐烂,在阳不会烤熟。

《灵枢·经脉》言,“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这里的“皮毛焦”是说皮毛看上去象烤过一样干燥而缺乏水份。

以功能而论,三焦是水谷道路上的烹饪之火。通过阳气的作用,对进入体内的水谷进行加工,使它们变成可以利用的后天之精,同时将废物渗出而排泄出去。

三焦将水谷化为气血和糟粕的过程,在《黄帝内经》中有许多论述。

先来看看《灵枢·营卫生会》对三焦的论述: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上文的意思是:

黄帝说,我想知道三焦从何而出。

岐伯回答,上焦起于胃的上口,与食道并行,贯横膈以后布散于胸中,经过腋下,沿手太阴至手末端,交会于手阳明。手阳明向上到达舌,再将气血交注于足阳明。上焦之气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也是二十五度,一个昼夜是一个循环,共五十度,而后又回到手太阴,为一周。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上文的意思是:

黄帝说,我想知道中焦之气是从什么地方发出的?

岐伯回答,中焦与胃并列,其气出上焦以后,余下的水谷,经过排泌糟粕、蒸发津液,将化生的精微物质,上注于肺手太阴之脉,就成了血液,然后濡养全身。生命中没有比它更珍贵的物质,能够独自运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名为营气。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白话:

黄帝说,我想知道下焦是从什么地方发出?

岐伯回答,下焦的水液离开回肠,渗入膀胱。食入的水谷,居于胃和与胃并列的肠道中,提取精华之后,将糟粕全部向下行至大肠,余下的水液继续下行,经过不断地过滤,沿着下焦最后渗入膀胱。

再看看《灵枢·痈疽》对三焦的论述: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意思是:黄帝说,我听说肠胃接受食物以后,从上焦所出的卫气,能够温煦全身的肌肉、皮肤,濡养筋骨关节,到达腠理。中焦所出之气,是食物变成的细微物质,象雨露一样,它进入胃肠壁的大小空隙之间,渗入孙脉,加上津液和调,就化成红色的血液。血液运行则充满孙络,再注入络脉,络脉充满了便注入经脉。

上述经典著作中关于三焦的功能,可以归纳为:

在上焦,经过阳气的作用,将水谷之悍气分离出来,行于脉外,成为卫气;

在中焦,经过阳气的作用,将水谷之精气分离出来,行于脉中,成为营气;

在下焦,经过阳气的作用,将糟粕分离成水液和渣秽,进入膀胱和大肠,排出体外。

5.广义三焦指什么

如果我们阅读《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其它篇章就会发现,上述三焦的概念无法涵盖经典著作中有关三焦的所有论述。

《黄帝内经》和《难经》对三焦有以下认识:

5.1.三焦为水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腑也。”

5.2.三焦是与胃、小肠、大肠和膀胱并列的器官

《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在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这里将三焦与其它脏器并列,说明它本身并不是胃、脾、大小肠和膀胱。把上焦看做是食道下段、中焦看做是胃和一部分小肠,仅仅是狭义三焦的概念。

5.3.三焦范围广泛

《灵枢·背腧》:“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这里的焦,指椎骨之间的部位。

张介宾在《类经》中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5.4.三焦有纹理,有薄厚

《灵枢·本脏》将人体皮肤纹理薄厚与三焦膀胱比较,说明三焦与皮肤一样有纹理、薄厚的区别。

5.5.原气与原穴借助三焦联系

《难经·六十六难》认为十二经脉的原穴是三焦之气运行流注的地方。肾间动气即原气通过三焦的作用运行全身。

5.6.历代医家对三焦还有腔隙说、膜原说和油膜说等多种认识

腔隙、膜原和油膜,相当于西方医学中包裹胸腹腔脏器的包膜和期间的网膜。古人观察到胸腔腹腔之内,脏腑空隙之间,有外膜和系膜居于脏腑之间,这些膜样组织多有脂肪附着,所以又称油膜。因膜原在空隙处,所以膜原、腔隙、油膜,实则一物。

《太素·邪客》说,“肠胃皆有膜有原,募原之下皆有孙络。”

薛生白言,“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为三焦之门户。”这里,膜原不仅是脏腑之间的膜,将肌肉以外的包膜,也归入膜原,膜原成为可以涵盖人体各部的概念。

6.三焦与膜原

《黄帝内经》和《难经》指出了三焦的位置和功能,并没有告诉我们三焦具体是指人体哪个组织结构。三焦的结构在古代或许是一个普通常识,但年代愈是久远,人们对三焦愈是感到困惑。后世医家的膜原说,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三焦的一把钥匙。

将水谷转化成气血的功能是通过什么结构实现的?按膜原说的观点,上焦并不是连接胃上口的一段食管,而是这段食管内外的包膜样组织。它外被心包下段和膈肌包裹,在整个食道中,是外层包膜最丰富的部位;此段食管内层致密,为了防止食物返流,常处于收缩状态,覆盖于胃上口。当胃中水谷之悍气向上熏蒸,自然就会进入食管下段,丰富的膜原,能将水谷悍气转化为卫气。

再看中焦。胃中脘有“空腔”之意,胃脘,又可以解释为胃脯,即胃壁。从《灵枢·营卫生会》和《灵枢·痈疽》可以看出,将水谷化精微,蒸津液,泌糟粕的过程,正是发生于胃壁内的胃粘膜和同属于中焦的肠粘膜。因膜原下有孙络,所以膜原中的阳气能将露一样细微的水谷之气转化为营气,进入血脉。胃、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粘膜很发达,有丰富的皱壁,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古人将这一功能称为腐熟水谷,化生营气。而这一功能的实现,是因为此处有丰富的膜原。

狭义上的三焦是水谷道路上的几个特殊部位。由于三焦通过膜原化生气血,而膜原又位于脏腑之间的空隙,所以“焦”又引伸为“空隙”之意。《黄帝内经》将椎骨之间称做焦,《灵枢·背腧》有“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的记载。它的本义是椎骨之间有膜原,修炼者可感觉到丹田之气沿脊柱椎骨之间的膜原依次上行,认为膜原中有火,故称其为焦,这是以功能而论;后人将其解释为骨骼之间的空隙,这是以形态而论。以后古人又进一步发现,肌肉外有膜原包裹,膜原之间的空隙有水液,即西医所说的组织液,也是通过膜原进入孙络,再进入经脉,认为这种转化作用是通过膜原中的阳气实现的,故将其称为三焦。由于疾病时肌肉和关节之间,脏腑和胸腹壁之间的包膜、滑膜和系膜,常常造成水液潴留,出现水肿,所以古人认为三焦为水液通道,有运行水液的作用。十二经脉之输穴也是筋膜、肌膜、骨膜丰富的部位,三焦做为原气的使者,将人体原气运行流注于此,在此取穴治疗可以通过经脉向五脏六腑输送原气,所以也称做原穴。后世医家将全身所有骨骼、肌肉、内脏、胸腹壁之间的膜原都称为三焦。三焦成为一个皮肤之内,肌肉之外,脏腑之间,胸腹以里,贯通全身的器官。《难经注疏》谓:“凡骨肉脏腑空隙之会,总谓之睢。”

综合而论,三焦的结构为膜原。三焦的功能是将胃肠道中的水谷和身体中的水液通过阳气的作用转化为气血,进入经脉或排出体外。

7.三焦与淋巴管

近代有医家将三焦与西方医学比较后认为,三焦行水液的功能与淋巴管相似,现今仍然有人这么认为。他们的依据是,《灵枢·营卫生会》中,将营气形成的过程说成是,“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这与胃肠道的淋巴管最终汇入锁骨下静脉(右侧汇入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入肺的过程相吻合。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肺脉”。《难经》中肺脉指右寸口脉寸部,这里显然不是。在《黄帝内经》中,“肺脉”当什么讲?肺手太阴之脉。《素问·咳论》有这样一段论述:“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此处“肺脉”乃是指中焦之精气进入经脉,是肺手太阴之脉,故称“肺脉”。《灵枢·痈疽》所论述的消化过程是,中焦出气如露—注谿谷—渗孙脉—注络脉—注经脉,可知中焦水谷之气绝非在肺附近或肺中入脉,而是从胃肠膜原中进入经脉的。后世医家也印证了“募原之下皆有孙络”。“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亦说明古人认为水谷之气进入血液的过程是在中焦完成的。所以不能说三焦是淋巴管。

8.膜原相当于西方医学中的哪些结构

它们是胃肠道粘膜、胸膜、腹膜、肌肉和骨骼外膜。进入人体的水谷和身体里的水液,不能直接进入管道系统,而是化做非常细微的物质,象雾气一样透过膜原进入血脉和水道。受观察手段的局限,古人并不知道这些膜样物质里有许多细微的管道—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是将它们统称为膜原。中焦的腐熟作用实际又包括了西方医学中的胃壁、肠壁的分泌和消化作用。在《灵枢·痈疽》中的“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说的就是水谷化做如露一样细小的物质,通过胃肠粘膜皱襞(谿谷)进入经脉的过程。“津液和调”,则说明古人观察到胃壁有水液(消化液)渗出。

食物和水液在膜原中化做非常细小的“气”,就如同用火烹饪食物时形成的蒸气一样,所以古人将膜原腐熟水谷和气化的部位,以“焦”字命名。用西方医学的语言表达,三焦的功能就是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组织液的重吸收作用。

由于膜原的解剖学特征,自古称三焦有名无形。但三焦是可见的,只是因为膜原的依附性,油脂水份较多,质地柔软,无法形成固定形态而言其无形。

简而言之,三焦在古人眼里,是人体消化吸收、渗出尿液和运行淋巴液的膜样结构。在中国医学产生的时代西方医学还没有出现,所以古人用不同的词汇表达了他们的观察。

摘自《黄帝内经之经络结构》作者任长春

分享是一种美德,转发是一种境界。

你的一次转发、有可能会帮助无数人……

针灸中国网(







































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中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fwm.com/zcmbzz/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