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面肌功能训练

5.1面部护理急性期应注意休息,注意面部保暖,选用温水洗脸,外出时应佩戴围巾、口罩,注意防风防寒,应避免患侧靠近空调、风扇,窗边缝隙处久坐或睡眠,尤其是乘坐车辆时,不可放下车窗,以免因受寒而加重病情。应鼓励患者尽早进行面肌功能锻炼,除揉搓按摩患侧面肌外,还应进行主动性运动,如皱眉、举额、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每次10min,一日坚持数次。

5.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防止眼部感染。对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患者,日间用氯霉素滴眼液滴眼数次,夜间则在睡前用红霉素软膏涂眼,以防止因干燥而引起角膜炎症,甚至角膜溃疡。患者外出时可佩戴眼罩或眼镜。

5.3口腔护理患者因面瘫而引起每次进食后口腔内食物残留物增加,应嘱患者及时清理口腔内残留物,并经常用漱口液或淡盐水漱口。漱口不仅能防止口腔感染,同时还能促进面部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对于有味觉减退的患者,应嘱陪护人员注意患者的饮食温度,以免烫伤口腔黏膜。

5.4外耳道护理一般的患者无需特殊处理,但对于有外耳道感觉障碍的患者,应嘱其避免掏耵聍的操作,以免造成耳鼓膜损伤。

5.5饮食护理部分患者可有味觉障碍,可能影响到患者的食欲,除饮食的温度适宜外,还应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饮食宜清淡,避免干硬、粗糙、辛辣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

六、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训练技术

1导尿:

适应症:适用于输液量大的急性期、不能主动配合的尿潴留病人,上尿路受损或膀胱输尿管返流病人等。

①留置导尿:放尿方法个体化,在患者积极参与下根据尿意和膀胱的充盈度决定放尿时间;

②耻骨上造瘘:不建议作为长期处理的常规方式,但是对于四肢截瘫的病人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易造成肠穿孔严重的并发症。

③间隙性导尿(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首选):适用于病情基本稳定、无需大量输液、饮水规律,一般受伤后早期(8-35d)开始。合理制定饮水计划:06:00-20:00均衡摄入水分,每日控制在-ml,每次不超过ml,睡前3h尽量避免饮水,保证尿量>ml/d。导尿的时间及间隔时间:两次导尿之间自行排尿ml以上,残余量ml以下,每日导尿4-6次;两次导尿之间能自行排尿ml以上,残余量ml以下,每日导尿4次;当残余尿量少于ml或为膀胱容量20%以下时,可停止间隙导尿,需要观察一周。

2排尿习惯的训练:

适应症:急迫性尿失禁,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帮助建立良好的排尿习惯,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如餐前30分钟、晨起、睡前。

①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能离床的患者协助去卫生间,不能离床的患者臀下放置便器,用热毛巾敷膀胱区或用温水冲会阴部,边冲洗边轻轻按摩患者膀胱膨隆处。

②开塞露塞肛诱导排尿:促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而导致排尿。

3排尿意识训练(意念排尿):

适应症:适用于留置尿管的患者。

方法:每次放尿前5分钟,患者卧于床上,指导其全身放松,想象自己在一个安静、宽敞的卫生间,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准备排尿,并试图自己排尿,然后由陪同人员缓缓放尿。想象过程中,强调患者利用全部感觉。

4反射性排尿训练:

适应症:适用于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协调的脊髓损伤患者。

方法:导尿前半小时,通过寻找扳机点,以手腕的力量,指腹轻轻叩击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内侧,频率50-次/分,每次2-3分钟,或牵拉阴毛、挤压阴蒂/阴茎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

禁忌症:逼尿肌收缩不良、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容量过小、复发性尿路感染持续存在、膀胱内压力>40cmH20和T6以上脊髓损伤出现自主神经异常反射者。

5代偿性排尿训练:适应症:适用于逼尿肌和括约肌均活动不足的患者。

方法:

①Crede按压法:用拳头于脐下3cm深按压,并向耻骨方向滚动,动作缓慢柔和,同时嘱患者增加腹压帮助排尿。

②Valsalva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排除尿液。

禁忌症:括约肌反射亢进、逼尿肌括约肌失协调、膀胱出口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尿道异常、颅内高压、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行屏气动作者。

注意事项:

①实施操作前必须通过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明确下尿路功能状态,确定安全性。

②过高的膀胱压力可导致膀胱损伤和尿液返流到肾,加压时需缓慢轻柔,避免使用暴力和耻骨上直接加压。

③由于手法辅助排尿可能导致膀胱压力超过安全范围,该类方法存在或加重上尿路损害的潜在风险,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此类方法。

6肛门牵张训练:适应症:适用于盆底肌痉挛的患者。

方法:将中指戴手套涂润滑油后缓慢插入肛门,将直肠壁向肛门一侧缓慢的牵拉扩张,或采用环形牵拉的方式,3-5圈/次,每圈5-10秒,以缓解肛门内、外括约肌的痉挛,再采用Valsalva屏气法排空膀胱。

禁忌症:同第5、第6点。

7盆底肌训练:适应症:适用于盆底肌尚有收缩功能的尿失禁患者。

方法:

①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盆底肌肉(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维持5-10秒,重复10-20次/组,每日3组。

②在指导患者呼吸训练时,嘱患者吸气时收缩肛门周围肌肉,维持5-10秒,呼气时放松。

③患者在桥式运动下做收缩肛门的动作,这时可用一些引导式的话语帮助患者维持收缩肛门的动作(约5-10秒)。

④患者坐在椅子上,由后向前缓慢地把肛门、阴道、尿道周围等盆底肌收缩上提,感觉想阻止肛门排气,从1数到10,然后缓慢放松。

⑤患者可以坐在马桶上,两腿分开,开始排尿,中途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使尿液中断,如此反复排尿、止尿,重复多次,使盆底肌得到锻炼。

禁忌症: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膀胱出血、尿路感染急性期及肌张力过高等

康复护理措施

①意念排尿训练②间隙性导尿5次/d③行为④盆底肌训练⑤禁忌挤压、按压腹部⑥排尿习惯训练⑦并发症的观察: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肾积水和肾功能衰竭

六、偏瘫肢体摆放

目的:预防或减轻痉挛和畸形的出现,使躯干和肢体保持在功能状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的体位摆放技术有良肢位、功能位、烧伤患者抗挛缩体位的摆放等。

良肢位:多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是为了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包括患侧、健侧卧位、仰卧位。

患侧卧位:是所有卧姿中最重要的体位。利于对患侧的知觉刺激,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另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健手被解放出来。

头部:应在上颈段屈曲,而不是后伸。

躯干:稍向后转,后背可用枕头稳固支持。

患侧上肢:应向前伸与躯干的角度不小于90°,前臂旋后,腕被动背伸。

患侧下肢:下肢呈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并由枕头在下面支持,同时患腿保持伸髋、稍屈膝的体位。

健侧卧位

躯干:躯干与床面成直角。

患上肢:由枕头支持在患者的前面,上举约°。

健上肢:可放在任何舒适的位置。

患下肢:向前屈髋、屈膝,并完全由枕头支持。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

健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

仰卧位

危害: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引起骶尾部、足跟外侧和外踝处发生压疮。

头部:应由枕头提供良好的支持,注意不能使胸椎屈曲。

上肢:在患侧肩胛下放一个枕头使其前伸,从而使上肢处于抬高的位置;伸肘、腕背伸和伸指。腕关节理想的位置是背伸30°位。

骨盆:应在患侧臀部、大腿下方放置枕头,使其骨盆向前,并防止患腿外旋。

下肢:患下肢伸直,应避免用枕头在膝或小腿下支持,因为前者导致膝过于屈曲,后者可引起膝过伸或对下肢静脉不必要的压迫。

功能位:当肌肉、关节功能不能或尚未恢复时,必须使肢体处于发挥最佳功能活动的体位。常用于骨关节疾病以及需长期制动的患者。

上肢功能位:屈45°,外展60°,无外旋、内旋。

肘关节:屈90°,前臂呈旋转中间位,手位于垂直面。

腕关节:腕背伸40-45°,内收15°(尺侧)

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稍屈曲,由示指至小指屈曲度有规律地递增,拇指在对掌中间位。

下肢功能位

髋关节:伸直位,防止外内旋。

膝关节:伸直位,可有5-10°的屈曲。

踝关节:足底和小腿纵轴呈垂直位,即中立位。

肌力的分级: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

Ⅴ级正常肌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fwm.com/zcmbyy/109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