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肉瘤是起源于血管或肠道平滑肌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度和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低。现结合Chen博士在auntminnie上发布的病例来对该病进行介绍。
病史
85岁女性,有腹主动脉瘤破裂手术修复史,现出现腹部肿块,逐渐增大,并有锐痛感。患者有重度贫血。
影像学检查
图1.横断CT动脉期
图2.横断CT动脉期
图3.冠状CT
图4.横断T2压脂
图5.横断T1压脂
图6.冠状T2压脂
图7.冠状T2压脂
影像学发现
CTA:手术修复的腹主动脉瘤处未见出血征象。左侧腹膜后可见一巨大肿块,囊性或坏死成分为主,有强化的间隔组织。肿块对临近组织有压迫,特别是压迫左侧输尿管腰段的近段,造成左侧肾积水。
MRI:腹膜后不均匀囊性信号,主要为T2高信号。肿块前上部有一个因出血所致的T2低信号区域。增强扫描可见间隔成分强化。
鉴别诊断
腹膜后肉瘤,消化道间质瘤,周围神经鞘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腹膜后血肿,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诊断
腹膜后肉瘤(平滑肌肉瘤)
病例要点
腹膜后肉瘤是起源于血管或肠道平滑肌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血管外占62%,血管内占6%(下腔静脉最常见),血管内和血管外均受累者占33%(侵犯临近结构,包括实性脏器和血管)。病理上可分为:高分化型、多形性型、黏液样型和去分化型。
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需要病理活检。局部复发率高,因为确诊时多数已侵犯临近组织,所以无法完全切除。可通过循环系统造成种植性远处转移。恶性度高,5年生存率低。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是最常见的子宫外平滑肌肉瘤。在腹膜后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平滑肌肉瘤仅次于脂肪肉瘤。女性好发(与脂肪肉瘤相反,脂肪肉瘤男性好发)。发病高峰为40到60岁。临床表现有腹部可触及的肿块,腹痛或背痛。
影像学特点
主要特点:腹膜后巨大肿块,确诊时通常大于10cm。影像学结果通常缺乏特异性,因为肿瘤成分不同,影像学表现有较大差别。可有较大的囊性坏死成分。脂肪和钙化少见。
CT:可见巨大的腹膜后肿块,伴囊性和(或)坏死密度。增强扫描成不均匀强化。
MRI:T1上为等到低信号,T2上由于有囊性或坏死成分所以为等到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治疗建议
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
编辑:张秦溪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fwm.com/zcmbwh/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