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尿道瓣膜是男孩先天性下尿路梗阻中最常见的原因。其梗阻程度不同,严重者因并发双肾发育异常或肺发育不良,生后不能存活。轻者少见,症状不明显,只是小儿长大后有些排尿症状。

(一)病理分型后尿道瓣膜症分为3型。

Ⅰ型:占引起梗阻瓣膜的95%。是一对瓣膜像大三角帆样,起自精阜,远端走向前外侧瓣膜部尿道的近侧缘,双侧在中线汇合,仅留一孔隙,可逆行插入尿管,但排尿时瓣膜膨大突入膜部尿道,甚至可达球部尿道,导致梗阻。瓣膜组织结构为单一膜性组织。很多人认为属中肾管发育不正常,进入泄殖腔比正常位置靠前形成了后尿道瓣膜I型。

Ⅱ型:黏膜皱褶从精阜走向后外侧膀胱颈,大多不造成梗阻,无临床意义。

Ⅲ型:占梗阻性后尿道瓣膜5%,位于精阜远端膜部尿道,呈环状隔膜样,中央有一孔隙,可逆行插入尿管,但排尿时瓣膜膨出突入后尿道或球部尿道,造成梗阻。形成的原因推测为尿生殖膈分化不全所致。

后尿道瓣膜于胚胎早期形成,可引起泌尿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发育异常及功能障碍,如肺发育不良、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及肾积水。膀胱功能异常,多见尿失禁。后尿道瓣膜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占40%~60%,膀胱输尿管反流加重了肾实质、肾曲管的破坏,发生反复泌尿系感染,造成肾瘢痕形成、远期高血压、肾衰竭等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由于产前超声检查日趋普遍,很多先天性尿路畸形可于胎儿期被检出,后尿道瓣膜症被检出的机会是位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巨大梗阻性输尿管之后居第3位。在产前被检出的尿路畸形中,胎儿有后尿道瓣膜症者少于10%。如胎儿期未被检出,新生儿期可有排尿滴沥、费力,甚至急性尿潴留、膀胱胀大。可触及腹部肿物(膀胱、输尿管、肾)或有尿性腹水。如小儿出生后未被诊断,至婴儿期可有尿路败血症或生长发育迟滞及呕吐。这些婴儿在得到正确诊断前往往接受了不恰当的治疗,使病情恶化。患儿因肾功能不良可有高血压及多饮多尿,尿浓缩能力差。

胎儿或新生儿腹水,其原因包括尿路梗阻性病变、胃肠道畸形、心律失常或宫内感染。其中最多见的尿性腹水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常常是后尿道瓣膜症。尿液多由肾实质或肾窦漏出,膀胱减压可防止腹水的集聚。如腹水过度膨胀引起呼吸困难,需做腹腔穿刺减压。临床上观察,由于尿外渗引起尿性腹水,减轻了肾内压力、保护了肾功能。

(三)诊断产前超声检查可见肾、输尿管积水,常是双侧;膀胱膨胀;长而扩张的尿道前列腺部及羊水量少。这些检查所见须于小儿出生后做超声复查核实,确诊要靠清晰的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瓣膜近端的前列腺部尿道伸长、扩张、膀胱颈肥厚。膀胱壁肥厚、扩张,有成小梁及假性憩室形成。40%~60%病例并发膀胱输尿管反流,也可见反流入生殖道,梗阻远端尿流极细有些可见瓣膜影。静脉尿路造影可发现肾浓缩能力差及肾、输尿管积水;放射性核素显像可了解肾功能。

在大年龄患儿可见到所谓“非梗阻性瓣膜”,排尿症状或有或无。影像学检查只见有环周的充盈缺损,既无梗阻以上的扩张,亦无梗阻以下的尿流变细;也没有继发于梗阻的膀胱壁肥厚或成小梁表现,也不一定有残余尿。但尿动力学检查可显示排尿压增高及尿流率降低,电灼瓣膜后排尿压及尿流率恢复正常而尿道的形态亦趋正常。

(更多内容详见《张博士医考红宝书外科主治》)

赞赏

长按







































重庆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fwm.com/zcmbjc/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