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中医谓之“石淋”。不过,若按传统中医有关“石淋”的论述,必须于病人尿中发现砂石,才能作出“石淋”或“砂淋”的诊断。
由于砂石通过输尿管和膀胱时,对其黏膜所产生的刺激和损伤,常引起受损部位出现充血、水肿、炎症、出血等病理变化。这些病变在临床上一般都表现为“湿热下注”病候,故历来认定结石的成因,皆为湿热蕴结,煎熬津液所致。用方不外八正散、石韦散、五淋散等,咸从清热利湿论治,确有一定疗效。
随着西医学检测方法的引入,近年来已将无症状性结石和无砂石排出之结石,归在“石淋”病中辨治,对其病因病机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认识到结石滞久不动,或引起梗阻、积水等,乃系气滞血瘀所致,于是治疗上极力主张活血化瘀一法,且有总攻疗法、综合疗法、溶石疗法等应用与探索。这些新的认识与治法,不仅克服了传统中医对无症状和无砂石排出之结石病“无证可辨”和辨证上的盲目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弥补了清热利湿法对较大或滞留时间较久的结石,以及结石性梗阻、积水疗效欠佳的缺陷,把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提高了一步。
这些年来,郭老在临床上也经治了不少泌尿系结石病人,并运用“脏为阴、腑为阳”学说治疗泌尿系结石,探索中颇多发挥。其主要经验是:
尿路结石当分阴阳。结石在肾者为在脏,属阴;结石在输尿管或膀胱者为在腑,属阳。属阴者当温肾阳为主,属阳者当利湿热为主。
对于结石而有腑气结滞者,主张先通大便,方用大承气汤。
对于结石不动者,主张行气化瘀。行气用郁金、枳壳、台乌、青皮、莪术之类,活血用桃仁、牛膝、王不留行之类。
泌尿系结石大多原发于肾和膀胱,肾中结石下移于输尿管则成为输尿管结石。一般直径在0.4cm以下的光滑圆形结石,常易自动排出,肉眼可见,因其移动时擦伤肾盂和输尿管的黏膜,引起出血、感染,发生小便滴沥涩痛等症状,中医就称之为“石淋”。若结石大于0.6cm,或呈方形、多角形表面粗糙者,很少能自动排出,也就很少出现尿中有砂石、小便滴沥涩痛等“石淋”特征症状,尤其是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更是如此。
此类结石之存在通常是经X线摄片或B超检查确定,其性质与传统中医“石淋”无异,但按传统中医“石淋”辨治则无据。
经过反复思考,郭老以“脏为阴,腑为阳”的学说为指导,认为结石之在肾者,属阴,为肾中阳虚,阴寒凝聚,冰结而成;结石之在输尿管、膀胱者,为在腑属阳,由热灼津液,煎熬而成,因湿多下流,常与热结,故此热多为湿热。
肾中阳气,化气行水,表现为“蒸”、“渗”二用,清气非蒸不能升,浊阴非渗不能降。若肾中阳虚,不能行使其“蒸”、“渗”之功能,则清浊不分,凝聚成石。结石已成,阻碍气机,损伤脉络,于是有绞痛、尿血、积水等标证出现。
而治疗之法,重在治本,治本即是治肾,治肾重在温阳。肾中阳旺,阴寒自消,蒸渗有权,则结石或碎解,或溶化,或下降,确是治疗之又一途径。如肾结石又兼湿热者,则温阳与清利兼施,或先清利后温阳,当权衡缓急施宜。至于输尿管、膀胱结石,本六腑以通为用,“实者泻之”的原则,概从清热利湿通淋论治,如排石条件有利,多能取效。
左肾结石
陈某,男,50岁,科分院高工。年2月21日初诊。
患者于2月中旬发生左腰胁连及左下腹阵阵绞痛,时时欲呕,当即去本医院就诊,X线平片检查未发现结石,而B超检查发现“左肾下盏结石0.8mm”。要求中医药治疗。自诉症状如前,查其形体壮实,舌苔白滑,脉微弦。
投四金汤合芍甘汤加金钱草、石韦之类,疏肝、利湿、清热、通淋治之,服药12剂,腰胁、下腹疼痛等症状虽已消失,但B超检查结石如故。
乃改以温肾阳为主,兼以活血、利湿、通淋为辅治之。
处方:制附片(先煎30分钟)25g,肉桂(后下)10g,巴戟20g,仙茅20g,石韦20g,琥珀20g,鸡内金20g,海金沙(布包)20g,冬葵子15g,郁金15g,桃仁15g,王不留行15g,牛膝15g,乌药15g,金钱草30g。嘱其配合饮水、拍打等辅助治疗。
上方服6剂,于3月31日排出结石0.4cm大,随即B超检查,发现左肾下盏还存在一个0.4cm结石。于是继续上方又服10剂,4月15日排出结石,B超检查正常。
例2.左肾结石
王某,男,26岁,本市某公司职员。年9月20日初诊。
病史:自诉1周前忽觉腰部疼痛,欲呕,且疼痛的程度越来越重,随即去某医科大学附一院求治,B超检查结果:左肾结石0.5cm。嘱做碎石治疗,患者不愿意接受而来要求中医治疗。
现症:左腰部中度疼痛,排尿时偶有尿道灼热之感,口和,眠食正常,大便正常。查其体质壮实,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左腰部叩痛明显,舌正脉平。
辨治:患者除腰痛、小便热外,几无证可辨,只有从检测结果探索。腰为肾之腑,肾为至阴之脏,多从寒化,阳虚寒凝,冰结成石,致使气郁血瘀引起腰痛。其尿道偶有灼热感,表明膀胱有湿热萌生。是阳虚寒凝兼湿热之证。患者血气方刚,体质壮实,加之结石并不太大,拟温肾祛寒,使冰解石溶,配以清热通利,行气化瘀,可望尽快排除结石。
处方:制附片(先煎30分钟)20g,茵陈20g,石韦20g,郁金15g,鸡内金15g,海金沙15g,桃仁15g,冬葵子15g,台乌15g,金钱草30g。浓煎,1日1剂。并嘱服药后15分钟,适量饮水(~ml),同时右侧卧,轻叩左腰部5~10分钟。
10月14日二诊:上方服1周后腰痛消失,小便正常,无任何痛苦,当时来就诊认为结石不动,当加强攻瘀通络之药,于上方中加甲珠10g,再服6剂。并嘱若有疼痛向下放射,可能是排石征兆,注意收集结石(小便解在痰盂里,便于收集)。若痛不可忍时,立即顿服下述处方:白芍50g,玄胡20g,甘草10g。
然而,始终没有出现疼痛,也未见成形的结石排出,只是小便较浑。认为可能是结石溶解成砂泥状排出,而患者此时有疲乏之感,乃去甲珠以免耗气太过,加黄芪30g,王不留行15g,继续与服。至今日去某医科大学附一院B超检查报告:双肾、输尿管、膀胱无异常发现。嘱上方继续再服5剂,以观察之。
11月16日,患者服上方5剂后,乃出差20余日始归(停药),为进一步证实其结石是否消失,乃去成医院B超检查,结果是双肾、输尿管、膀胱均正常。1月后体检复查仍正常。
例3.右侧输尿管结石唐某,男,47岁,省建六公司职工。年11月4日初诊。
患者时时腰胁作痛,小便灼热,口苦心烦,出示两次B超检查结果,均发现右侧输尿管末端结石如豆大,小便检查有白细胞(++)。查其形实体壮,舌苔白厚中微黄而滑,脉弦滑有力。
结石在腑,下焦湿热,治以通利清化,拟四金汤加味。
金钱草30g,海金沙(布包)20g,鸡内金15g,郁金15g,冬葵子15g,石韦15g,枳壳15g,乌药15g,瞿麦15g,牛膝12g,桃仁12g,茵陈25g。1日1剂,煎水3次分服。
上方服12剂后,至11月16日复诊,患者陈述近日收集小便有多量沉淀,手指搓之有砂状物。原方继续服至11月25日,已无任何痛苦,唯感乏力,医院B超复查,肾区、输尿管、膀胱等均未发现结石。乃以知柏地黄丸4剂作善后调理。
按:郭老以“脏为阴,腑为阳”学说为指导治疗泌尿系结石均取得较好效果,表明现代检测结果仍可纳入中医辨证论治范围,也是中医辨证论治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不过,其经验表明,中医药排石、溶石治疗,年轻体壮者效果较好;年迈体衰者治疗的时间较长,气不足也。
六腑一气相通,以通为用。在临床上常用之利小便以实大便,通大便以泄胆腑,下燥屎以消胃滞,治法皆本此理。
不仅如此,通大便以泄小肠邪热,而使小便通利,也是古人惯用之法。故利水通淋之八正散配用大黄,治砂石诸淋之石韦散配用润肠通便之冬葵子等,皆是其例。尤其尿路结石,而大便燥结不通者,急当先行攻下肠中燥屎,使腑气畅利,然后再议清热利湿通淋,方可取效,否则,达不到排石通淋,或缓解绞痛之目的。
李某,男,20岁,学生。年6月30日初诊。患者日前右侧腰胁部连及少腹阵阵绞痛,恶心呕吐,小便不利,并有肉眼血尿。本市某医科大学附院X线照片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结石伴轻度积水,拟用激光碎石治疗,患者因经济困难而来门诊要求中医药治疗。查患者血气方刚,体质健壮,痛苦病容,舌红干,脉弦。、开出两张处方,一为四金汤加味,以清热利湿通淋;二为芍甘汤加玄胡、罂粟壳,力图缓解绞痛。7月1日复诊:上方各服2剂毫无效果,自诉已4日未大便,腰胁连及少腹痛甚,以胀痛为主,前两日时而排气后胀痛略减,今日排气而不得,时而恶心欲呕,小便短黄,有时有阻塞感,痛苦不堪。查其面红光,舌红干,脉弦滑。初诊只管清利,未通腑气,以致愈利愈结滞,诚为失策。乃改弦更张,先以承气攻下通腑,待燥屎下腑气通,继以四金汤加味治之。处方:(1)大黄10g,芒硝(分2次冲服)20g,厚朴15g,枳实15g。水煎顿服,解便停后服,继进(2)方。(2)金钱草40g,海金沙(布包煎)20g,鸡内金20g,茵陈20g,连翘20g,冬葵子15g,郁金15g,桃仁15g,枳壳15g,乌药15g,石韦15g,银花30g。1日1剂,水煎服。7月4日三诊:患者持米粒大结石2枚来诊,自诉(1)方服一次即大便数次,而腰胁、少腹之疼痛随即缓解。(2)方两剂服完即排出结石,医院做X线照片检查,结果肾、输尿管、膀胱均正常。目前感一身乏力,腰部轻度叩痛,舌红少津,脉平。乃攻下清利之后,气阴亏损,书知柏地黄丸加麦味善后。结石病患者的血液多处于较高的浓、黏、聚状态,故一般主张不论有无瘀血外候都当配合运用活血化瘀之品,以增强疗效。尤其结石不动,更应重在化瘀。其不动之由,多是结石较大,或形不圆滑,或所处位置不利,或被炎性分泌物、黏液等所包裹引起。现代观察证明,活血化瘀药对由结石所致局部水肿、炎症、粘连有抑制和松解作用,并能增强输尿管的蠕动,有利于结石的裂解和排出。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活血不忘行气,行气重在疏利肝气,因其疼痛多发生在腰胁至少腹,乃肝经循行部位。活血药常用桃仁、牛膝、王不留行之类,行气药常用郁金、乌药、枳壳、青皮、莪术之类。行气活血化瘀法治疗泌尿系结石,虽是现代所极力主张者,实际上古人早有认识,只不过未引起临床者足够重视而已。例如,《丹溪心法附余·淋疾》就提到:“诸方中类多散热利小便,而于开郁行气,破血滋阴盖少焉。夫散热利小便,只能治热淋、血淋而已;其膏淋、砂淋、石淋三者,必须开郁利气,破血滋阴方可也。古方用郁金、琥珀,开郁药也;用青皮、木香,行气药也;用蒲黄、牛膝,破血药也;川黄柏、生地黄,滋阴药也。”深感古籍蕴藏宏富。例1.无症状性输尿管结石
车某,男,26岁,省林业设计院干部。年7月14日初诊。
患者出示X线平片及B超检查结果,均报告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0.6cm×0.8cm大,呈方形。小便常规检查有少许白细胞。结石不移动,自觉无任何痛苦,小便亦正常。查其体质壮实,面色红润,各部无压痛或叩痛,又饮食、睡眠正常,大便调和,舌正脉平。
中医四诊“无证可辨”,按检查结果归属“石淋”在腑辨治,其结石不动为气滞血瘀所致。乃以清热利湿、行气化瘀治之,用四金汤加味。处方:
(1)金钱草30g,海金沙(布包)20g,茵陈20g,鸡内金15g,郁金15g,冬葵子15g,石韦15g,瞿麦15g,枳壳15g,乌药15g,牛膝15g,桃仁15g。水煎,1日1剂。
(2)白芍30g,甘草10g,玄胡15g,罂粟壳12g。绞痛时急煎顿服,以免痛甚伤气。
7月27日复诊:上方服10剂,没有动静。继续上方,再与服10剂。
8月13日三诊:患者自诉发生两次左胁下至少腹绞痛甚剧,均遵嘱煎(2)方顿服,确能立即止痛,并谓其痛有下移之感,是结石已动的佳兆,再给(1)方10剂,(2)方2剂,如法使用,嘱其收集尿液,注意有无结石排出。
8月20日四诊:自诉左下腹剧痛多次,部位逐渐下移,昨日发现尿液中沉淀甚多,以手拾而审之,确有砂状物,是排石征象。再与上方5剂。
9月1日五诊:患者持数粒绿豆大结石来诊,已不感任何痛苦,两次B超检查均报告输尿管、膀胱未发现异常,小便常规亦正常,唯体重失落数斤,有乏力之感。是结石尽除,气阴略伤,书麦味地黄丸善后。
例2.无症状性肾结石
谢某,男,55岁,成都某局干部。年12月27日初诊。
病史:1医院B超检查报告:左肾有3个结石,最大者0.74cm。患者从未感到腰部或排尿有任何痛苦,但仍去做激光碎石治疗两次无效。经介绍前来就诊。此外,患者发现高血压病已3年余,一直服用降压药维持量,血压稳定。
现症:自诉每天服一次降压药维持量,无任何痛苦,精力充沛,虽工作繁忙未感疲劳,睡眠饮食二便均佳。查其形体壮实,面色红活,神清气爽,情志平和,腰部无叩痛,舌正脉平。
辨治:形、神、色、脉等外候,未见阴阳之偏,病人亦未自觉有何不适,是谓“无证可辨”。但B超检查肾中结石是客观存在,表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定理已被突破。根据检查结果,认定肾中结石为肾中阳虚寒凝引起,而结石不动必兼气滞血瘀,故于通利下焦之中加温肾活血行气之品治之,以观其效。
处方:
(1)制附片(先煎30分钟)20g,海金沙20g,鸡内金20g,郁金15g,金钱草30g,台乌15g,冬葵子15g,石韦20g,桃仁15g,牛膝15g。1日1剂,水煎服。
(2)玄胡20g,白芍50g,甘草10g。2剂备用,于肾绞痛时急煎顿服。
(3)每日于第一次服药后15分钟右侧位轻轻叩拍左腰部15分钟。
年1月15日复诊:患者持1粒排出之结石专程前来复诊,陈述共服中药8剂,在服第7剂时于尿液中收集到此一结石,以小铁锤敲之而未碎,并述此次少腹连及左腰轻度胀痛,余无不适,求其根治之方。查其结石形圆光滑如小豆大,舌脉无异常。告之无根治方药,就以上方常服预防之。按:临床表明,肾中结石如在0.5cm以上者,有时很难排除。本案虽在0.7cm,但其形圆而光滑,加之患者元气充实,显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故数剂汤药即排除结石。若年老体衰或结石形状(如方形、菱形、表面粗糙、粘连等)不利排除者,则非数剂药能毕其功。
本文来源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卷郭子光》,刘扬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wfwm.com/zcmbjc/11259.html